劉甲三(1900—1952),名鼎錫,字甲三,寧羌縣城人,是本縣早期革命先驅之一。甲三出身富紳家庭,少時就讀于漢中聯(lián)中。民國14年(1925)轉入西安適道中學,加入國民黨。因其學習成績優(yōu)秀,思想活躍,當選為西安學聯(lián)代表及學聯(lián)委員,積極參加愛國學生運動,不久加入共青團。15年(1926)加入中國共產(chǎn)黨,任中共陜甘區(qū)委候補委員和共青團區(qū)委候補委員。16年(1927)曾入中山學院學習,任《國民日報》總編、中共地下黨西安碑林區(qū)委書記。
同年,甲三又被派往湖北大冶黃石崗參加鄂東暴動失敗,急返西安。秋,地下黨設立陜南特委,任命劉甲三為特委書記兼團特派員。甲三到達漢中,與陳宇霆、趙勃生等建立城固、南鄭兩縣黨支部。10月回寧羌,同共產(chǎn)黨員王樸公、周奮揚等7人,在金家坪陳漢清家秘密建立中共寧羌支部,甲三任書記,在縣城一帶開展活動,創(chuàng)辦光華復習學校,在青少年中傳播革命思想。同時利用當?shù)厝罕娊M織“孝義會”作掩護開展農(nóng)運。17年(1928)3月,中共陜西省委組織破壞,全省各地大肆搜捕共產(chǎn)黨人,劉甲三潛往成都,化名劉杜軍,在川軍任職避難。
民國18年(1929),甲三返回寧羌,謀事不遂,乃去漢中,欲重建黨組織,因形勢嚴峻未成。后機繼在國民黨南鄭縣黨部、馮玉祥軍張維璽部以及第五師范任職。國民黨整黨肅反中被解聘,回縣任清鄉(xiāng)局副局長。21年(1932)去西安,任中學教師。在此期間,參加“西北左翼教育者聯(lián)盟”,主編《西北教育》,常屬文針砭時弊。當局欲加逮捕,由于事先獲悉,潛回寧羌。22年(1933)被縣政府察覺,以宣傳共產(chǎn)主義、危害地方罪名將其逮捕,押送南鄭肅反委員會受審。在國民黨的威逼和家人苦勸下,劉甲三寫了脫黨聲明。
此后,任《南鄭日報》、《漢中日報》編輯,并在女子師范任教。劉雖已脫黨,但他傾向進步,向往革命的思想終未就此泯滅。當聽到紅軍長征勝利到陜北的消息,喜不自勝,欣然與摯友言:“馬列主義必然勝利,中國革命必然成功”。26年(1937)初,駐漢國民黨軍隊第十三師受地方勢力唆使,欲逮捕甲三,消息透露,劉甲三又潛回寧羌,任縣教育科長等職。翌年,國民黨整黨肅反,又以“異黨分子”捕劉,押解漢中,監(jiān)禁審訊數(shù)月,查無實據(jù),準予保釋。出獄后去西安,先后任西北游擊干校教官、第十五師師部秘書及動員指揮所組訓科員等職。同時與金禮仁合編《秦嶺》月刊,宣傳抗日救國。
民國34年(1945),甲三回寧羌主編《漢源報》。同年冬,當選為國民黨寧強縣執(zhí)監(jiān)委員,在選舉省參議員人選問題上,與省、縣當局意見分歧,縣長王慕曾奉陜西省黨部指示,陷以販賣大煙罪,再次將其逮捕,鐐銬解往西安。金禮仁獲悉,上訴國民政府監(jiān)察院長于右任,并在西安《工商日報》、《秦風日報》載文披露真相。當局懾于輿論壓力,責令保釋。翌年,在新民中學任教育主任,與王節(jié)南、張鐸伯等組織北風社,發(fā)表民主言論。祝紹周下令保安司令部將甲三秘密逮捕。學生聞訊趕來營救,軍警開槍威脅,當場打死一無辜路人,事件震動全市。祝紹周不便再采取暗殺手段,再次以販賣大煙罪陷甲三,判處5年監(jiān)禁,后來又以證據(jù)不力保釋了事。36年(1947),甲三擔任右任中學教務主任。自當年6月3日起,國民黨在西安瘋狂捕殺共產(chǎn)黨員和進步人士,劉又離省城避居寧強鄉(xiāng)下。37年(1948),任略陽縣田糧處秘書。次年春,魏輔唐派人請甲三去青木川,任輔仁中學校長。時寧西一帶有幾支地方團隊武裝,其中以魏輔唐勢力最為雄厚,且與甲三有舊交,劉欲策動其首先起義投誠,以影響其他團隊勢力。同年8月,進步人士黎民覺到青木川與劉協(xié)作策劃,耐心細致地開導魏輔唐,宣傳共產(chǎn)黨的政策,促進魏輔唐、王文軒等人最終向人民政府交械投誠。
1950年初,甲三代理寧強中學校長。次年,任西安右任中學校長。1952年,在西安市教師集訓會上,因其政治歷史復雜,受到嚴格的審查批判。9月9日觸電自殺,時年52歲。
劉甲三,才高識廣,談吐警眾。早年投身革命,奔走開創(chuàng),中途脫黨,玷損名節(jié)。然縱觀其一生,處世剛正,傾向進步,13年中,4次入獄,為革命做了許多有益的工作,不失為一位民主進步人士。